陈奕迅的歌曲《孤独患者》或许触动过不少人心弦,它讲述的并非临床意义上的“孤独症”或物理上的社交隔绝,而是心灵深处那份即使身处人群亦难掩的孤独感。这种“外向的孤独患者”现象揭示了理想社交状态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给个体带来的情感困扰。
社交隔绝,则是指长期独居或缺乏社交交往的客观状态,它可能伴生孤独感,尽管两者有所区别,科学界通常并行研究二者,因其与多种健康问题息息相关。
最新科研成果指出,保持良好社交互动对心脏健康尤为重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维持三项社交活动标准的中老年人群体——属于组织团体、年均参与团体活动至少五次、每周与亲友通话或聚会三次以上,其心脏生理年龄较实际年龄更显年轻,预示着更低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反,社交隔绝者心脏衰老加速,健康风险相应增加。
该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心电图模型评估了超过28万名43至76岁成年人的心脏生理年龄,发现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心脏更“年轻”状态紧密相关。社交网络指数问卷揭示,频繁的社交参与与更低的生物衰老程度及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强调了社交生活对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
社交孤立与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已得到广泛证实,不仅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及生活方式。例如,一项针对中国老年人的研究发现,频繁参与社会活动能显著提升生存预期,部分原因在于社交活动促使人们减少不良习惯,如吸烟,同时增加运动量,改善生活习惯。
因此,尽管现代社会“宅文化”盛行,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有时被拉大,但作为社会性动物,维护健康的社会关系对于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无论性格内外向,适度增加社交活动都能带来积极变化。从简单的跑步、唱歌到特定爱好的社群活动,每一步社交尝试都是向着更健康生活方式迈进的一步。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llx.cn/sSVD/69211.gov.cn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一条长河网进行投诉反馈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