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长大后在恋爱中患得患失
留守儿童长大后,我在恋爱里患得患失。晚上,妹妹像往常一样发了“今日晚餐”照片给我看,照片中一菜一汤,简单但不失美味。随后她又发了一张图片,是她手拿着一个拨开壳的咸鸭蛋,并发来信息:“我终于可以自己一个人吃一整个咸鸭蛋了!”
看到这句话,我为我们经过奋斗过上安稳的生活感到满足,但同时一阵心酸也涌上心头。小时候我们是留守儿童,借住在堂叔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着我们和堂叔的两个儿子。父母虽然在外工作,却很少寄钱回家,一大家子基本靠堂叔堂婶的工资生活,日子十分拮据。
因为是寄人篱下,而且弟弟们还小,所以好的饭菜总是先紧着弟弟们。比如咸鸭蛋,我和妹妹只能吃蛋白,蛋黄留给弟弟们。胡萝卜玉米炒火腿肠,胡萝卜玉米属于我们,火腿肠则会被挑出来给弟弟们。每到过年的时候,我的父母甚至不回来,而弟弟们不仅有父母陪伴,还有新衣服穿。那时我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这是正常现象。但看到弟弟们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样子,还是会很羡慕。
跟物质没有得到满足相比,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刚开始父母离开时,我不懂什么叫孤独感,只是单纯觉得心里很空,每晚躲在被窝里哭。村里有个阿姨经常来堂叔家聊天,对我很好,但我误把她当作妈妈。有一天晚上,阿姨准备回家时,我突然大哭,求她不要走。家里人都吓了一跳,只好让阿姨哄我睡着才离开。从那以后,阿姨再也没有来过。
后来我上初中,堂叔和堂婶也外出打工,留下弟弟们在家,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每次分离,年幼的弟弟都会撕心裂肺地哭喊不让堂婶离开,而我只是冷漠地看着这一切。直到住进堂叔家后,我对父母彻底死心。因为寄人篱下,我不能不懂事,不能老是哭哭啼啼,要察言观色,帮忙照顾弟弟和干家务。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看似热情实则冷漠的心。对什么都不是很感兴趣,对人很难产生信任感。父母在我长大后越发想要补偿我,但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在身边。当我慢慢长大,父母回到老家,他们会亲昵地叫我名字,但我觉得他们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越是愧疚想补偿我,我越是反感。他们说:“我们是你的父母,虽然小时候没有陪伴你,但我们终究是爱你的。”
从小与父母分离的我,一直知道自己有不少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容易太在意他人看法,形成讨好型人格。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便成为焦虑型依恋,极度缺乏安全感。想起之前的一次恋爱经历,大一某天晚上,高三班长突然找我聊天。起初他问我在哪所学校读书,随着聊天频率变高,我们开始分享各自的生活细节。最终在跨年元旦时,他向我表白。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天亮,握着手机幸福地睡着,从未这么期待过第二天。
然而,随着恋爱深入,事情变得不对劲。因为我们是异地恋,生活费只够吃饭,见面只能等到节假日。每次分别时我都十分抵触,提前两个小时到车站等着。他一开始还会安慰我,但这种安慰无法缓解我的不安。回到学校后,我频繁找他聊天,给他带来困扰。最终他在我的不断骚扰下放弃了这段感情。
度过了一段黑暗时期后,我开始埋怨父母,疯狂自我剖析。这种情绪失控直到我参加工作才有所缓解。繁忙的工作麻痹了我的神经。一次假期,我看了一部治愈韩剧《请回答1988》,剧中的一段话击中了我:娃娃鱼因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而离家出走,宝拉告诉他:“你现在穿的什么鞋,是LA标志对吧。可成德善已经穿了三年阿提斯了。”“你这个年纪重要的不是父母慈祥,而是父母有钱,你爸妈已经够忙的了,怎么可能还顾得上你的精神世界。”
我开始理解父母当年的苦衷,明白赚钱的艰难。回想童年留守回忆,除了加深痛苦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一味沉浸在童年创伤只会困住自己。人生是一场自我修炼的过程,虽然无法一下子摆脱过去的阴影,但我也会一步步走出来,学会好好爱自己。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会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慢慢变好。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llx.cn/sNZy/168414.gov.cn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一条长河网进行投诉反馈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