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孙宅巍回忆张纯如在南京的日子
2004年11月9日,作家张纯如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因《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声名鹊起,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却在36岁时受困于抑郁症而选择轻生,令人扼腕。学者孙宅巍回忆张纯如在南京的日子!
张纯如出生于1968年11月9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并在伊利诺伊州长大。她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后来又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
1997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张纯如历经两年撰写的《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该书基于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址的采访、当年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大学教授、医生、商人的日记以及外交文件等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种种暴行及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该书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张纯如因此成为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位的第二位华裔作家。这本书不仅使美国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期间的罪行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为让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6月,张纯如通过美国学者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宅巍研究员取得联系,表示要来南京实地调查、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7月,张纯如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南京,住进了南京大学西苑宾馆。由于孙宅巍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全程陪同,他安排同事协助张纯如的工作。张纯如几乎不懂中文,于是他们还找了一位英文翻译杨夏鸣共同协助。
张纯如计划在南京调查、收集资料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他们进行了分工:由同事收集整理资料,杨夏鸣陪同张纯如采访幸存者。尽管时间紧迫,但工作进展顺利。段月萍女士多次陪同张纯如采访幸存者,包括唐顺山、李秀英、夏淑琴等老人。张纯如带着摄像机为所有幸存者录像,并详细询问具体问题。
在十余天的采访过程中,张纯如患了感冒,但她为了争取时间多收集一些资料,只是服了一点药,休息了半天后继续工作。她对采访时拍摄的录像资料极为珍视,决定复制一份保留在南京以防万一。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在金陵饭店的帮助下完成了复制。
接下来,他们开始将整理出来的南京大屠杀资料逐字逐句翻译成英文。工作量极大,他们在南京大学科研楼的一间空调房间里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张纯如经常提出具体问题,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张纯如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她在来南京之前已经在美国档案馆、图书馆等地收集了部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并将其带来南京进行比对。她还带来了两幅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南京市地图,以便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张纯如对采访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的比对,确保证词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张纯如还是个思路开阔、目光敏锐的人。她曾在美国当过记者,思维敏捷,常常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她在了解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强奸大量妇女后,提出是否有人因此怀孕并生下孩子的问题。虽然当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张纯如坚持认为一定有这样的孩子,并愿意刊登广告寻找他们。最终在解释下,她放弃了这个念头。
张纯如爱憎分明、极富同情心,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听到日军的残酷暴行时,她流露出憎恨的表情;在讲述南京同胞的悲惨遭遇时,她又表现出同情和怜悯。她还给采访过的幸存者一些钱,表达自己的心意,并表示将来要代表这些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争取赔偿。
在南京的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的工作圆满结束后,张纯如前往台湾继续收集资料。1997年12月,《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终于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广大的美国民众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张纯如不仅从南京的研究人员那里得到了帮助,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包括魏特琳日记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松井石根等战犯的资料。此外,她还找到了拉贝先生的亲属,发现了《拉贝日记》,使这一重要的史料得以面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州克拉拉县的一条偏僻道路上开枪自杀,结束了她年仅36岁的生命。今天,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人们应当加倍努力,把历史的真相告诉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让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的恐怖,让子孙后代永远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中。这正是张纯如所期望的未来,也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llx.cn/uVPl/169397.gov.cn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一条长河网进行投诉反馈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