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广泛的反补贴调查”,目标包括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中国车企,调查预计将持续13个月。欧洲媒体在调查开始前便预测结果可能对中国车企不利,因为许多欧洲车企早已认为中国电动车价格不合理,因此欧盟很可能认定存在补贴行为。上个月有消息称,欧盟最快将在5月份对中国汽车进行税率调整,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欧洲企业,实则是通过加价避开竞争。
本月6日,英媒披露在欧盟调查过程中,对中方的合作态度提出质疑:中方在调查中未提供足够的补贴、运营和供应链信息。欧美消息人士称,欧盟对此非常不满,并表示如果得不到所需数据,不排除使用其他渠道现有的证据来计算关税,这将使中国车企承担更高的代价。有消息称,欧盟所需信息涉及中国汽车出口的商业敏感信息,但具体内容仍不明。
7日,上汽集团回应称,已全面配合欧委会,按照世贸组织和欧盟规则,提供了所有与反补贴调查相关的必要信息。但上汽也强调,如电池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不属于“必要信息”,不会公开。这更加印证了欧盟以“反补贴调查”为名,试图获取中国企业的商业机密;而上汽的回应显示其不会妥协,尽管去年在欧洲的出口量超过20万辆,欧盟是其重要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事件类似于2022年拜登政府炮制的“半导体安全事件”,当时美国要求韩国、日本等国的芯片企业向其提交数据,以“避免芯片市场供需失衡”。后续韩国媒体发现这些数据包括芯片产量、出口数量、库存和工人信息等商业机密。最终,三星、海力士等企业在权衡之后还是提交了数据。若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提交商业机密,则可能面临泄露风险,欧盟不应越界至此领域,行业规则应当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俄媒在社论中认为欧盟此举类似制裁,是带有“预设调查目的”的行动。无论中方如何配合,或欧盟能查到什么,结果都是预设好的。有评论称:“欧盟是否是看中了中国的电动汽车商业机密,并顺手牵羊想获取配方等资料,用未来市场作为诱饵,中国企业自然不会上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并非单纯的反补贴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获取商业机密的意图。中国企业在面对这种复杂局势时,需要保持警惕和冷静,不轻易透露关键信息,同时要依法依规配合调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未来市场竞争激烈,只有保持技术优势和商业秘密,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llx.cn/VRvM/55841.gov.cn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一条长河网进行投诉反馈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